这本书一开场就不打算跟你玩温情牌,开篇三分钟,老师上台“表扬”学生,然后……直接告诉他们:我女儿死了,杀人犯就在你们中间,别看了,说的就是你俩。
你以为这是“感人肺腑师生情”?错了,这是《名侦探柯南》外传——“中学杀人小分队”。
一:老师不是人,她是复仇女神
女主角森口悠子,表面上是个语文老师,实际上是个复仇剧编剧+执行导演+化学兵。
她女儿被学生谋杀,她没有报警、没有喊冤、没有哭着上热搜,她——直接退了课本,安排了一场“化学暗战”:给两位嫌犯“喝了”可能含有HIV病毒的牛奶!
说实话,看这操作,我第一反应不是“震惊”,是想问她哪毕业的——“复仇者联盟师范大学”?
她不是走投无路,她是走投有门但是不屑走!
展开剩余81%用一句话总结这位老师的人设:
“你可以毁了我的家,但我能毁了你整个人生,顺便化学实验也不浪费。”
二:这年头,中学生比编剧狠
《告白》里没有“坏小孩”,只有“高智商+没社死焦虑”的犯罪天才。
主谋A是个理科狂魔,理化生不考满分就会过敏,顺手造了一个“便携式炸弹”,就为了博母亲一笑。
主谋B是个自卑社恐,把一切不如意归结为“都是别人瞧不起我”,于是他决定:我要杀人,顺便刷个存在感!
好家伙,这俩人搁这玩“黑化版青春期”,别人叛逆是染头发、逃课,他们是炸人+谋杀未成年人。
这让我们这些中学偷看小说、偶尔翘体育课的普通人情何以堪?
我们自以为的“青春逆袭”就是考个985人文社科,而人家是“16岁杀人+自制装置+引发社会震荡”,还顺带影响全校心理健康。
请问这剧本是谁批的?
啊,对不起,是现实。
三:这书不是“悬疑”,是精神状态全员不稳定
《告白》厉害在哪里?不是案件有多烧脑富豪优配,而是全员精神状态像打开了“高压锅”。
老师:复仇中带着理智,理智里透着病娇,病娇中还有一丝职业倔强。
学生A:天才式冷漠,看谁都像生物标本,不爆炸就不快乐。
学生B:“人设崩塌型内耗狂”,每天不是在嫉妒别人,就是在嫉妒自己过去的清白。
校长:试图维稳,结果被当小丑。活像教育系统的“人形灭火器”,一出场就带火星,劝不住谁,灭不了事。
所有人都不是普通人,他们是一群在“家庭创伤+制度漏洞+内卷社会”中爆炒过的神经病!
湊佳苗说:“我写的不是犯罪小说,是‘社会真实案例’。”你信不信由你,反正我信了。
四:告白的重点,不是爱情,而是绝望
你以为“告白”是“我喜欢你”?不,它是“我不想做人了”。
全书几乎没有一段能正常进行的亲情、友情、爱情。
感情是什么?
感情是“我不杀你,但我让你永远不敢闭眼。”
是“我不是不爱你,我只是爱得让你生无可恋。”
是“你以为我走了,其实我只是绕了个圈来毁你。”
书中的每一次“深情凝视”都可能藏着一管毒药。
说实话,看这本书的时候,我一边翻页一边给自己做心理建设:“我是普通人,我没惹他们,我只是来看书的。”
然后翻到结尾——
老师发了一封信,内容总结如下:
“我原谅你了,但世界不会。”
哇,这不是告白,这TM是咒语!
五:所以这本书教会我们什么?
说白了,《告白》不讲案情,它讲的是——“所有灾难,都是压不住的情绪加上没人听的痛苦”。
你以为高智商就不会犯错?错,高智商如果没有情感教育,那就只是“高智商犯罪模板”。
你以为老师天生慈爱?不,老师也是人,人如果不被制度保护,也会选择“自行输出正义”。
你以为青春是阳光沙滩、晚霞与情书?不,青春如果没人教你“如何面对孤独”,那你会把情书变成遗书。
所以鸡汤来了!
装X时刻:鸡汤来了
有些人的“告白”,不是想说爱你,是想你记住痛苦。
善良若没有边界,迟早变成帮凶。
被忽视的孩子,不会变哑巴,他们会变炸弹。
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教你知识,但有些老师教你“什么是人性黑洞”。
青春是一把刀,你不拿它砍人,它可能也在背后捅你。
最后:别只看“震惊”,看看背后那个更震惊的社会
你看完《告白》觉得“太扯了”,那我告诉你,它的灵感来源于真实事件:日本神户少年杀人案。
一个初中生杀了女同学,然后把人头放在校门口,写了封信说:“我就是要让你们注意我。”
听完是不是毛骨悚然?
所以湊佳苗这本书,不是给你看的,是往你心里砸的。
它告诉你——不是所有痛苦都有哭的机会,不是所有伤害都能被法律量刑。
有些人,就活成了“无人收件的信”。
而森口老师,就是决定“亲自送达”的那个邮递员。
最后一句话送给你:
别怕成为不合群的普通人,但要警惕——你忽略的那个角落富豪优配,可能住着一个不再想当人的少年。
发布于:北京市七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